全面认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时代紧迫性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的建设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党内环境、媒体环境都使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与党的建设所处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其内在本质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使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的提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时代的强烈要求和呼唤,是党的建设的生态环境使然。
一、历史环境――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要求党的建设科学化
所谓历史方位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纵向、横向和内向等各种因素的交叉点,它既包含时间的坐标,也包含着一个党和国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党的历史方位,向来是党科学的确立党的发展目标、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全部历史经验证明,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以及党的建设的成功推进,离不开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所处历史方位;而党的方针政策和自身建设的偏差与失误,也都与在历史方位问题上认识的偏差和失误密切相关。大革命时期发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原因尽管复杂,但是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认识到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已进入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五十字建党纲领”,即“中国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 ? 1?(P722)则是由于没有清醒认识到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已经从新民主主义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党发展成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继续沿用阶级斗争思维,对党的功能进行错误定位。党的建设只有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统一起来,才能符合实际、取得成效。
笔者认为,历史方位包括大方位和小方位,大的历史方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从大的方位来讲,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从小的方位来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同发展时期,党所处的内部环境即小方位也在发生着变化。大的历史方位的变化正是在小方位不断变化基础上实现的。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性质没有变,而党的地位、党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承担的具体任务则是不同的。党的建设既要从总体上考虑大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也要适应小方位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
随着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重大变化,革命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所面领的问题、要求和任务都是不尽相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并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建设科学化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它要求执政党必须紧密结合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结合自身所肩负的伟大事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二、国际环境――瓦解敌对势力的分化图谋要求党的建设科学化
自社会主义以一种新型的理论形态,一种新型的国家模式出现在人类社会中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较量从未停止。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国家仅剩下以中国为首的“一大四小”五个国家,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主要的瓦解对象。他们频频抛出的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达赖问题,对东北亚、东南亚问题频频插手,意在以这些问题为借口挤压甚至在意识形态方面搞垮共产党中国。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实力增强,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伴随而来的是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变化。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心存恐惧与担忧,在舆论和政策方面对中国群起遏制。他们时而抛出“中国崩溃论”,集体唱衰中国,攻击中国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死胡同;时而抛出“中国威胁论”,疏离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时而又抛出所谓的“中国责任论”,给中国戴上“世界经济领袖”和“G2”桂冠,无视中国虽然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排名却在100多位,仍有1.5亿贫困人口的现实。在二氧化碳减排、世界金融危机应对等问题上,把全球变暖以及世界经济问题的主要责任归为中国,要求中国承担与其自身能力并不匹配的国际责任,进而为国际反华势力制造攻击中国的把柄。
在亚太地区,美国重新布阵亚太,并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直接插手亚太地区的事物,对中国形成C型包围。今年1月5日,奥巴马在五角大楼向外公布的《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军事战略报告,进一步凿实了以针对中国为主要内容的战略重心东移的方针,“一改多年来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口径,把中国同伊朗并列为‘假想敌’,” ?2?视中国为其维护全球霸权地位的最大威胁。与此同时,美国利用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利益矛盾和领土争端,以及周边国家想利用美国牵制中国的心态,直接插手亚太地区事务,通过所谓的安全问题、海洋问题、岛屿归属问题等,增加中国和周边国家的不和谐因素,而且交替与周边国家联合军演,甚至直接进行军事力量布局,对中国形成安全压力和军事压力。
这些复杂国际问题除了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沉着应对外,最根本的是中国真正强大起来。它需要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把党内和国内的事情做好,从而确保科学发展,促进自身力量的强大。
三、国内环境――应对国内复杂的矛盾要求党的建设科学化
改革必然伴随着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矛盾易发高发期,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稳定大局:
从经济层面来看,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没有得到改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贫富悬殊问题较为严重;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博弈愈来愈激烈,在社会财富分配上执政党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如何代表并综合各个阶层的经济利益面临考验。
从政治层面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自主意识和独立性提高,必然带来人们民主意识增强和公民意识的增长,对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诉求与呼声日益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民主诉求渠道不畅;社会公平的缺失,社会分层“凝固化”,社会流动“缓慢化”,社会结构“板块化”,影响了社会公平和流动,导致社会不满情绪日增;廉政建设上虽然中央决心很大,也毫不手软,但是腐败现象任然呈现“前腐后继”的态势,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党如何有效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切实保障人们的平等权利,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产生,减除人们对腐败的强烈不满情绪等面临挑战。
从思想文化层面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思想多元化之间的价值冲突;如何既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又能在全社会切实构建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使整个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成为重中之重。
从社会管理层面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如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利益诉求日益多元,执政党如何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如何正确处理好党与群众、党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上述情况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3?(P48)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命题。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4?
四、党内环境――党自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要求党的建设科学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是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加以解决。
第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员队伍和党的干部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党的自身建设面临新的问题。从党员队伍来看,一是党员队伍更加庞大。从改革开放前的3698万名党员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38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大党,又处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下,保持党的队伍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困难和重要。”?5?保持党的纯洁性,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基础。党员队伍数量的庞大,一些新党员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足,甚至也不乏带着投机和执政条件下牟利心态混入党的队伍中来的党员,这些都给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党员队伍的构成更趋多元化,来自新社会阶层的党员人数逐年增加。构成阶层的复杂,必然带来思想的复杂和管理的复杂。三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的出现,党员流动性增强,原有的党建格局已经不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的需要。党的基层组织能否实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不仅关系到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的战斗力的增强,也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与扩大。这些问题一方面增加了党员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另一方面也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坚强党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党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员队伍新的变化,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
第二,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4?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应对面临的各种考验要求全党同志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不断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第三,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在长期和平的氛围中,在长期执政的环境下,在一系列的成绩面前,党内一些干部产生了麻痹懈怠的情绪,忘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忘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因该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而是信念动摇、精神懈怠,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以权谋私、生活腐败,只想着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最大限度的攫取私利。
在这种形势下,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形成符合实际的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创新党的建设方法,是我们党解决自身问题,跟上时代对党的建设的要求,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新途径。
五、媒体环境――网络的开放与虚拟,全媒体时代公民监督的便捷也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网络技术已经彻底颠覆了旧有的传播范式,已经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各方面产生严重冲击,影响程度范围之广、力度之强前所未见。互联网无可争辩地成为信息传播和舆情汇集的主流媒体,” ?6?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介”。这一新型媒介的应用和普及速度超乎想象,社会进入了可谓人人皆媒体、人人皆记者的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来源也一改过去渠道单一、自上而下的模式,而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开放化、海量化、虚拟化的特点。新媒体的发展,也给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出了挑战和要求。
首先,在网络化的条件下,公众表达意愿更为直接,民主化诉求更为强烈,网络监督更为便捷。尽管网络监督犹如一把双刃剑,也会出现造谣、误传甚至网络暴政等问题,但是网络监督以其监督主体的虚拟、监督便利、信息来源丰富、信息发酵迅速、围观方便等特点发挥着前所未有的监督威力,迫使执政党不能不加强自身的科学化建设,保持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执好政不失政,用好权不乱政。
其次,“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7?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之间缺少联系。网络媒体传播快,交互性强,使更多的人容易参与到社会舆论的构建中来。信息传播容易失真,网络谣言也容易以隐蔽的形式传播,具有极大的迷惑性。现实社会中的各类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一些局部“小事件”被网络聚焦放大,极易引发网民的情绪大宣泄。近年来“由网络舆论引发的社会事件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且已显露出交织、合流的迹象。”?8?
第三,“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7?网络媒体的全球化的发展,也打破了世界国与国之间的隔离和界限,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冲破地域的分离在网络上相互渗透和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凭借其在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想方设法把他们认为的正确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妖魔化、边沿化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利用一切机会放大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其在中国的代言人。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动荡和变化,尽管原因复杂,但又无不与网络有关。
在新媒体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环境,妥善应对网络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必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推动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发展,减轻网络上民主需求的压力,提高网络条件下社会管理能力和网络应对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党的建设的方法,充分发挥网络的沟通、教育、管理作用,创新网络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格局。
总之,如何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如何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如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认真探讨和回答的课题。从党所处的生态环境出发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要求紧迫,意义也重大深远。(陕西省委党校党史部教授 闫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