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当代创新――有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考
1945年7月,我国著名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他向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中国存在着“历史周期率”,即许多团体、地方和王朝呈现出兴亡更替的现象。黄炎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总之,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没有跳出由盛及衰的历史周期率。从过去到现在,中共诸君希望找出新路,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1]。
力争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坚持根本宗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永葆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本色。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引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不断实践,防止陷入这个“历史周期率”的怪圈和出现红色江山变质、易帜的悲剧。
纵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兴盛亡忽”,横看当今世界一些大党、老党,尤其是曾经在苏联和东欧地区执政的共产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其源盖出于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即丧失了先进性而跳不出“历史周期率”。
“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2]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关键,就在于牢牢抓住先进性建设毫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也必在于此。
2005年1月,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加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重大命题。其核心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因素是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基础是党员的先进性;重要任务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方面的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根本标准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和执政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国际风云变幻考验。经受住这些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加强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而实现先进性。先进性保证它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动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不脱离群众和永具蓬勃活力,能够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它表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观念,回答中国共产党人用什么样的精神品格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回答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生命之魂和价值规定,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它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带来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的日趋多样化。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观念更新和引导社会思潮,促进社会全方位和谐发展,才能避免“历史周期率”。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领社会意识形态,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团结各个阶级、阶层的人们,从而持久地凝聚人心,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其次,坚持兼容并存的方针,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从而借鉴和吸纳其中的优秀成果和有益内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理念和理论。有关科学发展观,在2003年,由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2005年,由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阐发;在2007年,由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系统而深刻地论述,并且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的、系统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问题的认识飞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当代创新――有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考【2】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与地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实现长期执政、执好政,就必须解决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关系和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能够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对新世纪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首次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新近求解“黄炎培难题”、落实长期执政问题、实现政治现代化获得的新飞跃。
科学执政,强调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制度和方法治国理政。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提出“科学执政”,并且放在执政基本要求的首位,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基本前提。
民主执政,突出为谁执政、靠谁执政。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人,强调运用民主的制度和科学的程序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国家,因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依法执政,主张执政要符合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中国共产党运用宪法、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坚持依法治国和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保障。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当做执政的整体目标,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执政规律达到了新高度,标志其执政方式不断深化。科学执政是前提和基础,民主执政是核心和实质,依法执政是途径和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构成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基本框架。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不断完善执政方式并且积累丰富的执政经验。扎实地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彻底破解“黄炎培难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开展执政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共产党搞好包括执政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承担起历史、时代赋予的重任,真正跳出“历史周期率”。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更加突出。而执政能力强不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苏联共产党丢掉国家政权、丧失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执政能力不强,不能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没能在执政舞台上及时解决经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自身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没能长期赢得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必须汲取这个教训,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完整提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要求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总体要求和根本思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坚持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六条基本经验之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包括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个能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真正具备这些能力,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
反腐倡廉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和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就越艰巨,就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它是一项根本的执政要求,必须抓紧抓实。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实践证明,反腐倡廉建设抓得好,社会就稳定,老百姓就能够安居乐业,中国共产党就会建立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切实稳固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当代创新――有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考【3】
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把反腐倡廉建设升华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则提出推进反腐倡廉的制度创新。
反腐倡廉建设包括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思想建设、廉政制度建设和惩治腐败行为。其中,最根本的是廉政制度建设。它是反腐败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搞好廉政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完善权力运行机制,使官员不必腐败;需要不断完善权力监控机制,使官员不能腐败;需要不断加强惩治腐败力度,使官员不敢腐败。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必须具备相应的执政观念、执政理论、执政方式、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阶级的、群众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执政环境(国际的和国内的)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共产党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证明,只有社会和谐了,实现长期执政才有牢固的社会基础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且明确其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其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大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全面部署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它体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共同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基本要求。能否建设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的长期协调发展,需要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而奠定起来的坚实物质基础,有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利益的根本一致,我们一定能够扎实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6-157.
[2]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N].北京:人民日报,2009-10-09,(1).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