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动态
党的建设
时代先锋
网上党校
下载中心
专题栏目
    首页 > 党建网 > 网上党校 > 党建研究

中国依然需要韬光养晦

    时间:10-19  来源:人民论坛 2012年10月01日  作者:关 权

     当今中国作为世界级大国,要发展成为怎样的国家、又如何影响世界,这是今后几代人要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大国兴衰,找出某些具有启发性的规律。50年内中国不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条件,也不应该寻求成为超级大国,尤其不要与美国正面交锋,依然需要韬光养晦。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大国博弈中,如何克服困难,争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任务,绝不能因小失大,丧失真正“崛起”的机会。

  21世纪以后,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和平和发展成为主旋律。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都在尽一切努力发展经济,很多国家都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这当中,以所谓“金砖国家”的进步更加突出,而中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源自于美国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不仅直接打击了美国经济,同时也冲击到世界各个角落,给各国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欧盟中很多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大有动摇欧盟一体化的势头;日本经济长期徘徊不前,缺乏进一步增长的动力;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深受其害。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似乎都与中国有关或“被有关”,对中国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其中既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既有喝彩的也有捧杀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需要冷静面对。中国还没有那么强大、发达,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距离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基于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的不同,会出现过去不曾有过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笔者认为,20几年前由邓小平提出经后人整理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即所谓“28字方针”,不仅现在依然适用,而且也适用于指导我国今后几十年的工作。

  与以往相比,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处理各种问题。对中国而言,这个新的时代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历史上中国就是一个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强国,曾经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①但是,近代中国落伍了,不仅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甚至沦为“唐僧肉”,任人宰割。②往日不堪回首。当今,中国重新崛起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第二,历史上大国之间距离较远,信息不畅,互不影响。西方可以有罗马帝国,东方同时存在大汉王朝。如果距离很近,那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争斗,甚至血淋林的战争。今非昔比,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交通通讯手段极其发达,加上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化,世界各国已经无法相互隔绝,而且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已经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第三,一个国家再大都不算大,因为集体的力量可能更大。经济方面,当今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集团。政治上,曾经存在过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个直接对抗的形态已不复存在,但是依然保留着某些影子。军事上,冷战时期有“华约”和“北约”,现在华约解散了,但北约依然存在。此外,还存在很多双边的安全保障条约,如“美日安保条约”。

  中国面临的局面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可能挑战多于机遇,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历史上后来者必然受到先行者的排挤和打压。(保罗・肯尼迪2006)近代以来,在欧洲有德国,在亚洲有日本的前车之鉴;冷战时期有前苏联,当今和今后有中国。今后也许会有其他国家,如印度、巴西、俄罗斯。美国崛起时,由于距离中心地区很远,因此“逃过一劫”,才得以强大。第二,世界资源有限。这里主要指狭义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不包括土地、人口、技术、环境等。西方国家担忧,如果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都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世界现存的自然资源恐怕会被耗尽,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第三,意识形态的争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敌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制度,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干扰、阻挠和贬损。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就决定了在其他诸多方面的对峙。中国早已引进了市场经济机制,又对外开放,但是由于在政治制度和体制上依然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它们一直高度警惕。([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08,2011,安德森2011)

  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局势之下,我们如何应对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紧迫的课题。如果准备不足或者应对不当,可能会使我们遭受损失,甚至可能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如果准备充分,应对得当,就会化险为夷,变不利为有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历史的和现代的经验教训,同时又具有创新思维,才能有所作为,不辜负历史,不辜负前人。(江西元、夏立平2004,阎学通、孙学峰2005,阎学通、吴文兵2010,袁岳2010,陈琪、刘丰2011)

 

  从经济发展角度探讨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我国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不是弱国但也不是强国,只能说是发展中的大国,距离“超级大国”还很遥远,而且也不应该追求。首要任务依然是要遵循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之遗训,大力发展经济,其他都是次要的。当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经济实力不是全部,还有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其他方面。在这些方面中国也不具有优势,应该立足长远,冷静观察,区别对待,巧妙周旋,以柔克刚。

  中国的发展

  观察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和差距。表1显示了1970年~2011年主要国家的GDP水平,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美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而且在全世界所占的比重也比较稳定。尤其是1990年代的高速增长使得美国的地位得到巩固,2000年达到高位。第二,各国的地位有所变化。例如,日本成长为第二经济大国,而后则相对下降。1970年,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1969年超过德国)GDP仅为美国的21%,然而1980年提高到37.85%,1990年则高达53.08%,2000年为49.22%,2009年下降到35.91%,2011年为37.52%。可见,日本国力真正的下降是在2000年以后,而不是1990年代。第三,后起的发展中国家表现良好,其中尤以中国经济的增长最为显著。1970年中国经济总量只为美国的9.22%,1980年为11.00%,1990年为6.17%③,2000年为10.98%,2009年为35.31%,2011年为46.64%。可见,中国与美国之间差距的缩小主要在2000年以后。

  表2显示了1980年~2011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均GDP的数值,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倾向。第一,低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说明一些国家在这期间没能启动“现代经济增长”。④第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增长迅猛,超过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和北非,从原来的低收水平状态发展成接近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南亚虽有增长,但是比较缓慢。第三,中国在1980年人均GNP只有280美元,不仅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更低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甚至不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半,与南亚地区水平相似。到了2009年,这种局面被全面打破,中国的GDP水平不仅超过了低收入国家平均值,而且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值,当然也超过了东亚和太平洋,中东和北非,并把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远远抛在后面。即使在东亚地区内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国家发展迅速,一部分国家则增长乏力。⑤

  经济发展需要投资,投资的重点是增加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铁路为例,中国的铁路里程从1950年的2.22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9.12万公里,有了较快发展。这种成绩与解放前相比是巨大的,但是如果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铁路发展历史相比则十分逊色。例如,国土面积与我国相当但人口远少于我国的美国,其铁路里程在1852年实现2万公里,1871年达到9.7万公里,超过我国的现有长度,1884年突破20万公里,1899年突破30万公里,1916年达到高峰――40.9万公里。后来由于公路等其他基础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美国铁路建设出现下滑,现在维持在22万公里的水平。(米切尔2002)

  大国的兴衰

  通过经济数据观察和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主要大国的兴衰变化。表3列举了主要国家1700年~2003年的GDP。在工业革命以前的1700年,古老的中国和印度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同时,西欧(29国)也较强大,结合人口规模来看:三者旗鼓相当,西欧略有生产力(人均GDP)优势。(麦迪森2003,2008,2009)1820年,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西欧的优势开始显现,拉大了与中印之间的距离。这个期间,中国处在康熙晚期到嘉庆末期,是较为昌盛的时期,人口增长几乎翻了两倍,但是生产力却停滞不前。(麦迪森2008)18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即将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欧发展迅猛――整体经济翻了一番,人均水平也大幅度提高;美国经济开始加速,增速超过西欧,经济总量翻了将近八倍,属于“后发优势”效应,人均水平超过西欧;俄罗斯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也跟上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快车,在经济总量翻番的同时人均水平也大幅度提升;印度和日本略有增长;中国由于内忧外患,经济甚至出现倒退。

  1900年,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电力的普及、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内燃机的发明、通信手段的进步,都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是西欧发展的辉煌时代,经济总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中国和印度只有小幅度的增长,美国、俄罗斯、日本则增长迅速。美国经济总量不仅超过西欧所有大国(法国1167.5亿,德国1623.4亿,英国1848.6亿),当然也超过中国和印度,而且人均GDP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4091国际元,西欧2893国际元)。俄罗斯初现崛起苗头,经济总量超过了法国,接近于德国。日本经济开始了“现代经济增长”,实现了翻番,人均GDP甚至达到中国和印度的一倍(日本1188国际元,中国545国际元)。1929年,虽然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但是与1900年相比较,依然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欧整体保持着领先地位,但是各国单独(法国1941.9亿,德国2622.8亿,英国2513.5亿)不仅无法与新崛起的美国相比,甚至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人均GDP差距进一步拉大(美国6899国际元,西欧4111国际元)。此时,前苏联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法国,与印度、英国、中国、德国相接近。日本也实现快速增长,人均GDP甚至超过前苏联(日本2026国际元,前苏联1386国际元)。而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则步履蹒跚,尤其在生产力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1952年,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恢复到了二战以前水平,甚至有很大的增长,只有印度由于巴基斯坦的独立,实力有所削弱。美国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了西欧29国经济总量之和;人均GDP更是大幅度提升,高出西欧一倍并在全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美国10316国际元,西欧4963国际元)。这是美国如日中天的时代,实力无人堪比。1950年~1973年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虽然处在冷战之中,但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发展的机遇,西欧经济增长迅速,总量上重新超过美国;美国也不示弱,紧追西欧29国;新崛起的日本甚至有了奇迹般的表现,1978年GDP居然达到1952年的7倍(人均GDP超过5倍)。在人均GDP方面,虽然美国依然领先,但日本紧追西欧(美国18373国际元,日本12585国际元,西欧12621国际元)。前苏联经济总量也达到1952年的3倍,并远远超过西欧主要国家(法国7775亿、德国10504亿,英国7205亿)及日本,实质上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虽然人均水平仅为这些国家的一半(法国14566国际元、德国13455国际元,英国12828国际元,前苏联6559国际元)左右。中国和印度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经济总量分别是1952年的3倍和2.7倍,人均GDP也有较大提高(中国978国际元,印度966国际元)。

  1990年前后,世界发生了几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一是柏林墙被推倒,东西德国合成一家,这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二是苏联解体,原来大部分属于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国家纷纷独立出去,俄罗斯诞生但是实力大幅度下降。三是日本泡沫破灭,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西欧整体与美国旗鼓相当,美国在人均GDP上占有优势(美国23201国际元,西欧15966国际元)。日本、中国、俄罗斯的经济总量大致相当,日本略占优势,但是在人均GDP方面日本具有压倒性优势(日本18798国际元,前苏联6878国际元,中国1858国际元)。1990年~2003年期间,世界更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由于苏联解体造成的冲击和俄罗斯改革的挫折,使俄罗斯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长期的负增长。其次,日本泡沫破灭之后,出现了10年经济发展相对停滞的局面,虽然人均水平依然在提升,但经济总量增长缓慢,失去了往昔的风光。相比之下,由于IT革命和全球化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更多,美国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西欧经济与日本经济相似,并没有什么令人振奋的表现,但是联合在一起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显示出“集体的力量”。最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呈现惊人趋势,经济总量达到1990年的4倍。

  根据麦迪森的预测,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宝座,美国第二,整个西欧第三,印度名列第四,日本和俄罗斯进步不大。这当中并没有列出西欧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情况,但如果欧盟能继续存在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当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势力。人均GDP方面:中国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与俄罗斯接近,远超印度;美国依然领先,相当于中国的3倍,同时也高出日本和西欧1/3(美国45774国际元,西欧31389国际元,日本30072国际元,中国15763国际元,俄罗斯16007国际元,印度7089国际元)。

  日本的教训

  前面探讨了主要大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兴衰变化。那么,兴衰的原因何在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衰落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所致。内因通常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政府能力、经济机制、发展战略等;外因则包括周边国家的发展水平、国际环境是否和平、科学技术的进步状况等。

  以日本为例进行探讨。在160多年以前,很少有人了解偏安东亚一隅的日本,更不会想到这个岛国日后会成为东亚首屈一指的大国。正当中国全力应付鸦片战争带来的冲击和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混乱之时,日本被美国首先敲开长期封闭的大门,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随后俄罗斯、英国、荷兰等列强国家纷纷效仿美国,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执政者吸取中国的教训,做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决策。第一,推进“殖产兴业”政策,积极移植西欧先进技术,推进工业化。第二,推进制度和法制建设,打造法治国家。1885年就制定了“专利法”。第三,实行“富国强兵”战略,发展军备。第四,建立现代教育体制。1886年便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第五,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引进西欧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如改阴历为阳历、改中医为西医。

  上述政策初见成效,日本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实际GDP增长率1889年~1900年为2.91%(其中第二产业6.25%),1901年~1920年为3.37%(6.45%),1921年~1938年为3.50%(6.28%);(南亮进2002)这个增长率在二战以前是很高的。⑥日本在科学技术上虽然不如西欧和美国,但是也堪称技术大国。自1885年制定“专利法”和1905年制定“实用新型法”到1945年间,总共审批了16万件专利和34万件实用新型。(关权2003)二战之前的德国也同样,在1901年~1945年期间,德国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然而,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内矛盾的上升,日本开始对外扩张甚至穷兵黩武,最终导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沦为战败国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二战以后,在“和平宪法”精神的指引之下,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法国,1969年超过德国,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并且保持了40年之久),而且国民生活富裕、贫富差距不大(基尼系数约0.2~0.3),社会治安良好。虽然1990年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状态,但是人均收入水平依然在增长,失业率在发达国家当中一直是比较低的。⑦政治上,虽然政府频繁变动,但是没有“政变”和政局的剧烈震荡。军事上,保有相对小的“自卫力量”,军费开支大约在GDP的1%左右。⑧在科学技术方面,自1949年京都大学教授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今,日本本土科学家获得了10个以上的诺贝尔科学奖。

  前文简单回顾了日本10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成败得失,其实二战以前的德国和冷战时期的前苏联也有相似之处,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导致它们失败的共同教训。第一,19世纪中期至二战结束前这一段时期属于列强争霸时代,即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时代”。其特征是通过侵略战争,建立殖民地来掠夺弱小国家的财富;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列强之间也展开争斗,发动战争甚至世界大战,争当地区或世界霸主。第二,当时处于技术进步且快速发展时期,谁掌握了新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谁就有可能在争霸当中胜出,因此容易进行冒险。第三,部分国家受到“挤压”(如德国),部分国家属于野心膨胀(如日本和前苏联),不惜走出险棋。第四,由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内矛盾加深(如日本),容易冒出危险分子,而且容易获得人心(如德国和日本)。19世纪末至1930年代,日本的基尼系数呈上升态势且居高不下(保持在0.4以上),1937年甚至达到0.57,是100多年当中最高的时期(二战以后从未超过0.4),中下级少壮军官成为代表人物。(南亮进2002)

  除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之外,经济实力是决定成败的最基本条件。上述几个国家至少在经济实力上不具有压倒性优势,只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对手是不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1913年德国的GDP是2373.32亿国际元,法国1444.89亿,意大利954.87亿,英国2246.18亿,美国5173.83亿,前苏联2323.51亿,日本716.53亿。德国虽然超过除了美国之外的西欧各国,但是并不具有压倒性优势,而且当形成两大集团时,德国的“同盟国”势单力薄,无法与强大的“协约国”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同样。1939年德国GDP为3745.77亿,法国2008.40亿,意大利1544.70亿,英国3005.39亿,美国8629.95亿,前苏联4303.14亿,日本2037.81亿。更不用说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和美国的差距了。1941年日本GDP为2125.94亿国际元,仅为美国10989.21亿的1/5。二战以后,美国之所以称霸世界,关键在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前苏联时期GDP最高的年份是解体前的1989年20372.53亿国际元,不足当年美国57035.21亿的一半。(麦迪森2009)

  经济实力仅仅是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并不是全部。早期的发达国家除了曾经的殖民地掠夺以外,大多数是通过将科技进步转化成生产力从而实现了现代化。因此,科学技术是支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没有领先的科学技术和运用这些科技装备的生产力是无法成为世界强国的。科学技术又是由人创造的,因此人力资源就成了最重要的条件。人力资源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获得并通过良好的竞争环境发挥其作用。要保证上述各种因素的良好发挥,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制度安排。

  更重要的因素是时代不同了。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逞强好胜,而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如果国民能够过上好日子,何必争夺第一第二呢 战前日本所谓的“富国强兵”,结果只有强兵没有富国;战后不一定国强而民富了。当然,好日子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保障。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就很容易制造借口,进行军事竞赛甚至付诸武力,最后两败俱伤。在吸取教训之后,德国和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主流的德国人和日本人对战前的穷兵黩武是否定的,而对战后的和平发展是肯定的。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人均发展水平依然很低(处在中等偏下的位置)。科技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力资源数量很大但质量不高;生产中低端产品具有竞争力而在高端产品上缺乏竞争力;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化程度不高。这都说明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任重道远。

  第二,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今后依然具有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在不久的将来,会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但是,中国的人口会达到14亿~15亿,美国人口在3.5亿左右,人均水平依然相差很大。如果在科学技术上不能有突飞猛进的超越,与美国对抗是不明智的。至少在完全占有优势之前应该戒急用忍,切勿锋芒毕露。

  第三,不能正面交锋不等于处处忍气吞声,根据以往的经验,必要的斗争手段和思想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有效的。美国对于具有强大武装力量的俄罗斯还是要小心行事的。但是,这对俄罗斯不一定就是好事,反而可能是坏事。俄罗斯在当今全球化过程中并没有占到什么好处。中国积极开放,吸引大量外资,促进了中国在很多领域的进步,也成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并将成为“世界市场”。

  第四,中国的发展方向需要定位。也就是说,是融入西方国家的行列,还是特立独行。很多西方人看不明白中国会走哪一条路。他们怀疑,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起来会不会与西方大国正面冲突。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市场经济才是正确的选择。

  另外,中国曾因弱小遭受欺辱,强大起来之后需要新的策略。例如,现在已经出现的领土或领海问题,在中国相对较弱的时候容易“搁置”起来,强大之后就要“解决”了。这些问题(如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是要解决的,而如何解决是需要智慧的。

  第五,不可小视国际舆论,你虽然占理,但是对方宣传你无理,如果对方占据舆论优势,你就处于不利境地,则容易被人误解。如日本总是宣传中国在周边海域搞霸权,虽然这可能是一部分日本媒体和右翼政客的捏造,但是如果有相当多不明真相的“认同者”就会很麻烦。本来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本却说是它们的“固有领土”,这一点就连日本的学者也不认同,但是普通日本人没有这种专业的历史知识和判断能力,公众的情绪一旦被煽动起来就会给解决问题带来麻烦。

  注释

  ①根据世界著名的数量经济史研究权威麦迪森的研究,170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22.3%,印度为24.4%,日本占4.1%,欧洲占24.9%,美国占0.1%,苏联占4.4%;1820年中国占32.9%,印度占16.0%,日本占3.0%,欧洲占26.6%,美国占1.8%,苏联占5.4%。[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伍晓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页。

  ②1952年中国占世界GDP的5.2%,印度占4.0%,日本占3.4%,欧洲占29.3%,美国占27.5%,苏联占9.2%;1978年中国占4.9%,印度占3.3%,日本占7.6%,欧洲占27.8%,美国占21.6%,苏联占9.0%。[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伍晓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页。

  ③由于“6.4事件”的影响,1989年和199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较低。

  ④这个概念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表述,相当于W・W・罗斯托经济“起飞”的概念,二者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是否可持续。[日]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2年。

  ⑤如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990年代以前甚至2000年(菲律宾)曾经高于中国,现在落后于中国。泰国也曾经远远高于中国,现在基本相同。

  ⑥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的研究,各国长期经济发展当中能够实现年平均3%以上的国家只有日本(1885年~1967年3.6%)、美国(1938年~1967年3.6%)、加拿大(1870年~1967年3.5%)、瑞典(1861年~1967年3.2%)、澳大利亚(1861年~1967年3.2%),其他各国大多在2%~3%之间,如英国(1765年~1967年2.2%)、法国(1860年~1967年2.5%)、德国(1850年~1967年2.7%)、意大利(1895年~1967年2.8%)。[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常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⑦日本历来在发达国家当中失业率较低,现在大约5%,北美8%以上,欧盟达到11%。

  ⑧即使如此,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较高,装备精良,日本的军力一直排在前列。况且,日本还处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之下。

  参考文献

  [英]安格斯・麦迪森(2008):《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二版),伍晓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保罗・肯尼迪(1988):《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06):《帐簿中国:美国智库透视中国崛起》,隆国强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11[2008]):《美国智库眼中的中国崛起》,曹洪洋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美]埃里克・安德森:《中国预言:2020年及以后的中央王国》,葛雪蕾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年。

  陈琪,刘丰主(2011):《中国崛起于世界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阎学通,孙学峰(2005):《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

  阎学通,吴文兵(2010):《中国崛起靠什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江西元,夏立平(2004):《中国和平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袁岳(2010):《2050超级大国》,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日]南亮进(2002):《日本的经济发展》(第3版),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

  [英]B.R.米切尔(2002):《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1750~1993年),贺力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英文原版为1998年)。

  [英]安格斯・麦迪森(2003[2001]):《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安格斯・麦迪森(2009[2003]):《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西蒙・库兹涅茨(1999[1971]):《各国的经济增长》,常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关权(2003):《近代日本的技术创新》,日本:风行社。

  [英]安格斯・麦迪森(1997):《世界经济200年回顾》,李德伟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

  [英]安格斯・麦迪森(2008):《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伍晓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界银行(1995):《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世界银行(1996):《世界经济统计1995(1973-93)》(World Tables,1995),鸟居泰彦监译,日本东洋书林。

  世界银行(2004):《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世界银行(2011):《2011年世界发展指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地址:山东省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英才路2号

电话:0531-88253000  88253001  邮编:250104

鲁ICP备10203949号  山东英才学院  Copyright © 1998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