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性 育德行
德性,指的是内在道德品性,是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价值取向等的一种内在综合,内隐于人的自我意识。德行,指的是人对自身内在德性的直接的、外在的自愿体现与实践,它外显于人,社会可对其进行评价。高尚的德性,美好的德行,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实践中锻炼培育而成的。
学以明德。“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学能使人明理,能使人识道,能使人高尚,只有提高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辨别能力,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道德上的纯洁。所以古人说:“学犹殖也,不学将落。”一些滑入犯罪泥淖的党员干部在检讨堕落原因时,都会提到不注重学习,不注意加强思想改造,这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理想信念是道德形成的基础。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眼光认识社会,用健康的态度对待人生,用正确的准则规范行为。可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立身之始、立德之道、立志之源。相反,忽视学习、丧失信念,必然导致道德滑坡;见利忘义、是非不辨,必然导致道德蜕变。
律以修德。个人道德修养、自我艰苦的磨炼是德性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儒家经典《大学》把修身看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强调从天子起,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只有“吾日三省吾身”,用正确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养成扎实的道德修养功夫,才能经受住人情关、金钱关、美色关、权力关的考验,不为权势所迫,不为利益所诱,不为美色所迷。
法以树德。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对道德的强制规范,也是道德的最后底线。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问官员:天下什么样的人快活?众臣回答各有不同,朱元璋均不满意。后来有位叫万钢的大臣答曰:“畏法度者快活。”此语一出,朱元璋连连称道。“守王法者梦里无惊”,这是唐代文学大家韩愈留下的一句名言,寥寥几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加强干部道德建设的关键,即在于建立一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教以扬德。教,也就是教化。包括对知的教育、行的引导,对美的宣传、善的倡导。《礼记》有“德者,得也”之说,是倡导“德”为“得”之基,有德方能有得。现实中,老百姓总希望身边的好人能够“善有善报”,这既反映出群众朴素的道德观,也表达了美好的愿望:让那些道德践行者得到社会的回报和关爱。试想,因见义勇为受伤后无人理睬,因搀扶老人而惹上官司,当诚实守信者举步维艰,高昂的道德成本之下,还有多少人愿当“雷锋”?所以,只有大力营造“有德方有得”的环境和氛围,才会推动道德建设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