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动态
党的建设
时代先锋
网上党校
下载中心
专题栏目
    首页 > 党建网 > 网上党校 > 党课教育

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时间:09-03  来源:《求是》  作者:荆学民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历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国际敌对势力也千方百计向我们渗透其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因而在一些党员、干部和青年中出现了理想信仰动摇的问题。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同心同德地把我们的党和国家引向光明的未来,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认识正确信仰观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信仰与迷信

  有人认为信仰就是迷信,这是一种混淆是非的糊涂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信仰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实践性。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人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实践使人从必然中获得自由,不仅使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使人的精神不断升华。正是实践,使人超越了动物意义上的繁衍和进化而提升为人。实践活动是人类自我超越的基础,也必然是人的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第二,社会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81页)信仰也是人的一种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因而也是社会的。正是在社会实践中,人的社会意识逐渐积淀为一种“内在精神模式”,为人的全部行为确定动机和目的,制约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离开社会性,就无法认识信仰的实质,而只能从“先天”或“先验”中寻找信仰的根据,这不可避免地要坠入谬误的深渊。第三,神圣性。信仰不同于一般的信念,它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统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统摄”的高度凝聚作用,使得处于信仰中的人和对象结成一种神圣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神圣性是人的精神通过自我超越进入一种崇高状态的体现。信仰的神圣性,要求信仰者对特定的信仰对象全神贯注、倾情投入、恒久专一,这些都是信仰在态度和情感方面的独特表现。

  信仰与迷信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建立在“相信”的基础上的。但是,正确的信仰的“信”与迷信的“信”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相信的精神基础不同,就是“凭什么相信”不同。正确的信仰,是“凭理性相信”,是经过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理性思考和批判后的相信。而迷信,则往往是没有经过知识思考和理性批判的盲目崇拜和相信。所以,越是知识浅薄、懒于思考、缺乏理性批判的人,就越容易陷入迷信。第二,相信的对象不同,就是“相信什么”不同。正确的信仰不同于朴素的信念,它是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相信,是对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的相信。惟其如此,正确的信仰总是拒绝庸俗的功利诉求,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而迷信,无论是巫术、占卜、算命,还是观相、降神、偶像崇拜,它们的对象都有神秘的色彩,都是经不起科学检验的超自然、超社会现象,或者说,迷信者赋予了对象许多凭空想象出来的虚幻的色彩,所以是先“迷”而后信。第三,相信的层次不同。“相信”可划分为“可信”和“确信”两个层级。“可信”,就是信仰对象要经得起信仰主体的理性思考和批判,即能回答出“为什么相信”。“可信”正是信仰中的理性因素。所谓“确信”,就是在“可信”的基础上,信仰主体情感上的高度投入和行为上的身体力行,即“真的相信”。形成正确的信仰的关键,不是“确信”而是“可信”。当然,仅是“可信”而没有进一步上升到“确信”,也不能形成正确的信仰。正确的信仰,要求的是“可信”和“确信”的统一。而迷信,则往往凭借一时的“激情”和盲目冲动,仅形成一种主观意志上的“确信”。它缺乏的是“可信”,更谈不上“可信”与“确信”的统一。第四,相信的效果不同。正确的信仰,通过“相信”积淀心智、凝聚情志,从而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成为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持久而专一,深沉而稳定。而迷信,要么随着“激情”的涌动而“走火入魔”、极度狂热,甚至产生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要么,随着“相信”背后的特定利益的转换和消解,“激情”消失、神情颓丧,它飘忽而短暂,浮浅而迷乱。中国古人所说的“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我慢”,就是最好的描述。

  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

  信仰的形态纷繁复杂,除了可以分为非宗教信仰与宗教信仰、科学信仰与非科学信仰外,我们还可以从信仰主体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信仰。把握好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信仰观。

  人生信仰,是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等的把握。人是生活在意义世界之中的,人每时每刻都必须追问和关怀自己生活的意义,都必然对自己的存在和生活进行“意义”的设定,以便给自己的行为提供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这就形成了个人的人生信仰。社会理想信仰,则是特定民族、国家、政党或社会民众对特定社会理想的把握,它表达了社会民众对社会发展前景的向往与关怀。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理想信仰往往成为社会或国家的特定政治信仰。社会理想信仰,对政党而言,构成政党的奋斗纲领;对国家而言,它构成特定意识形态的核心;对民族而言,它构成凝聚国民心智的民族精神。因此,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信仰,就等于没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思想基础,就难以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仰,就无法用明晰的国家意志来统一国民的思想;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甚至走向衰落。

  看来,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的主体是不同的,前者的主体是个人,后者的主体则是群体,是政党、民族、国家。当然,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信仰的主体往往是交叉和重叠的。一方面,社会无非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另一方面,个人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个人既是人生信仰的主体,同时作为政党、国家、民族的一员,又是社会理想的一个主体。

  真正的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不是机械照搬、强行灌输的结果,它的形成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过程,同时,也只有自觉、主动形成的信仰才能激发出主体的巨大精神力量。少年英雄刘胡兰之所以会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英雄壮举,正是由于她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而这一信仰就是她自己的生活环境造就的,是在她对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是单纯的迷信,是无法激发出她那巨大的视死如归的革命勇气的。

  真正的正确的人生信仰之所以是一个自觉、主动的过程,还在于它是依据社会理想进行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个人信仰是一个人的“私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信仰的自由。但是,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正确,不仅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而且能够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反之,理想信念错误,不仅贻误个体的人生,而且于社会无益,甚至会成为历史的罪人。要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就必须超越个体自我狭小的圈子,就不能局限于个人的自我发展,就不能满足于自我的实现,而必须着眼于“大我”,立足于大多数人乃至全人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依据科学的社会理想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把个人信仰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这样树立的理想信仰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主体自身的创造力量,这样的人生才会充实和幸福。马克思在17岁时对此就已有认识:“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459―460页)

  理想与现实

  在当前,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生信仰?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这就是说,共产主义理想既是我们党的共同社会理想,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应该确立的人生信仰。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它从诞生之日起,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引的社会理想就是共产主义。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获得幸福和全面发展,而共产主义就是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无论是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正是共产主义理想,凝聚了中国社会的先进人物,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和工作热情,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设的成功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同样,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也不会有中国的灿烂明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仍然需要共产主义理想来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和创造性。

  共产主义理想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终生。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东西方的思想家们都曾经提出过关于未来社会的种种设想,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礼记》中提出的大同社会等,但是所有这些设想都仅仅停留于“应然”,都缺乏现实的根基,因而都是空想。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则考察了人类的整个历史,总结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发展规律,并用它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出了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个科学的结论。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2页)同时,共产主义理想不仅是合规律的,而且也是合目的的,就是说,它符合人的价值追求。人,不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所追求的无非是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共产主义理想就是一个人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的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未来社会的人称为“有个性的人”。进一步讲,共产主义理想既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方向,又凝聚了人类的价值诉求和良好愿望,它把真理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所以是我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把理想与现实、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共产主义理想是信仰的超越性与实践的现实性的统一。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长远的目标,也要有阶段性目标;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而且要脚踏实地,做好当前的工作。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同时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也就是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可以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向前;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并非虚无缥缈、遥不可及,我们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在朝这个理想前进。正是由于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够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信仰,才能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地址:山东省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英才路2号

电话:0531-88253000  88253001  邮编:250104

鲁ICP备10203949号  山东英才学院  Copyright © 1998 - 2021